![]() |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24讲--向世陵教授:(儒学)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含 |
霁光讲坛第24讲--向世陵教授:(儒学)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含 |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07-03 04:29:57 |
2020年6月29日下午14:00,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在腾讯会议APP上做了题为“(儒学)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含”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张新国主持。南昌大学哲学系老师、相关专业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中,向世陵教授就“(儒学)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含”这一主题初期的、基础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讲授。向教授将这一主题分成“爱在惠民怀仁”、“仁与爱的关联与博爱的语词”、“爱的先人后己”、“爱人与自爱”、“爱的互惠性”、“互惠的将心比心”这六个方面与“结语”总共七个部分。
在讲座开始之初,向世陵教授就向我们说明了博爱的基点就是“爱”,而一切人和物都可被视为爱的对象,所以“普遍性”是“爱”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第一部分中教授指出:惠民政治和爱民观念的兴起,首先是治理天下的需要。但也体现了博爱的精神。并且从语词层面看,三代萌发的博爱或仁的意识中,“惠”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第二部分谈到,爱的生发有类“类”或血缘的生理基础,其本身是差别之爱,但差别实质是给不同的人群以各自所需的关爱,博爱的精神仍然贯穿其中。第三部分分析了先爱人后爱己观念的由来和其合理性。第四部分中教授指出,后己不等于不爱己,自爱也是人儒家仁爱观中不可或缺的内涵。第五部分着重指出爱与施惠的关联性,披露爱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而在第六部分中教授以宰我三年之丧的故事为例说明说明将心比心在博爱中的重要性。结语中教授号召我们应当正本清源以还原儒家博爱的本来面目,并且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最后,向教授同其他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并解惑。总体上可以说,这是疫情当中同学们享受到的难得的一次学术盛宴。 编辑:上官仁珍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