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青年驻访学者--李晓龙:区域史视角下明清盐业的制度与社会 |
青年驻访学者--李晓龙:区域史视角下明清盐业的制度与社会 |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12-10 04:32:00 |
2021年12月9日晚19:00,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2021第一期青年驻访学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晓龙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人文楼A255开展了题为《区域史视角下明清盐业的制度与社会》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系讲师黄凯凯博士主持,南昌大学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老师便强调了“盐”具有“生命之盐”“百味之王”“帝国的钱包”等多重属性,并介绍了明清指定的产盐地、“盐”的各种复杂表述。通过回顾学界关于盐业史的学术研究,李老师指出该研究的长期困境,即“盐糊涂”:盐业制度的复杂性、各种各样专有名词难以厘清。对于以往学界盐业史研究侧重于典章制度和官方文献的研究传统以及其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李老师建议应当结合盐业民间文献梳理制度运作实况,从人的历史出发还原盐政过程和制度原理,通过实实在在的有迹可循的区域史研究路数,探究制度变化的过程。 随后,李老师以“灶户”和“盐场”为例讲述了区域史研究所带来的视角转换,以往对于“灶户”的研究偏重于户籍赋役视角,主要是受到官营手工业观点的影响。李老师认为,应当将“盐场”作为研究对象,“盐场”本身便是一个多元化的人群、制度交融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围绕着盐的问题并交织的人与人(物)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而盐、灶户甚至制度都是盐场的要素之一。其后,李老师从其自身对两淮盐场的田野调查经验、民间文献出发,并引入户籍以外的要素:环境、技术与市场,重新认识明代“灶户”及其组织的内容和意义。 关于“盐场社会”的研究路径,李老师回顾了“盐场社会”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并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地方文献,指出盐场并非一个只有“盐”的社会,它是一个围绕着盐,同时有涉及到民户、军户、商户、军人等等人群及其相关事务的“区域”,如何进行围绕这个区域的组织和管理,往往就会有超越盐业生产、盐务事务的地方组织存在。
最后,李老师结合盐业市场在民间的实际运转流通状况、盐商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盐商的生意经等问题,回到盐商社会的历史脉络重新理解盐业制度,认为明清盐业制度的市场运行情形各有迥异,尤其是各类盐商参与盐业市场谋利的途径也千差万别,而盐商构建起交际网络中有很强的打通朝廷关系的文化参与导向,其中隐含的区域史形成脉络、制度运行与规定之间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在讲座结束前,李老师还热情解答了师生的提问,广大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图文:刘翔运 编辑:上官仁珍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