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6讲---宁强:图像的价值和认知模式——以〈西游记〉故事人设为例
霁光讲坛第6讲---宁强:图像的价值和认知模式——以〈西游记〉故事人设为例
作者:lqx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6-15 03:57:00

2018年6月14日上午8时30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宁强,在南昌大学人文楼学生活动中心进行了题为《图像的价值和认知模式——以〈西游记〉故事人设为例》的学术讲座,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邹锦良副教授主持。

宁强老师以自己新近创作的一幅画开始讲座,画中一匹具有一双人眼的白马被关在栅栏内,栅栏门口写着一个大大的“骗”字,“骗”就是人用家马将野马骗入栅栏。他提出,文字与图像、文学与绘画的关系是如何界定的?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图像的价值和认知模式——以〈西游记〉故事人设为例》。

讲座中,宁教授以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主要人设如唐三藏、孙悟空、白龙马等为例展开讲述,对《西游记》解读方法有图像解读和文字解读还有图像与文字并举。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游记》,人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对唐僧、孙悟空等展开想象,进行解读。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是图像化的,画面感很强。吴承恩未必都亲眼见过,那他是如何写成的?原来,在《西游记》诞生之前有不少材料。目前发现较早的文字材料是藏于日本高山寺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描写的孙悟空是一位自称“弥猴王”的“白衣秀才”。而更早的图像资料是在西夏中期洞窟壁画中发现的,其中,孙悟空是猴面人身,头顶秃一小块(西夏人的髡发发型),手持金箍棒的形象;唐僧是头戴金光,双手合十的礼佛形象;而白龙马则有黑有白。在辽宁发现的南宋墓画像中看到的孙悟空是猴面人身,手持大刀,身体强壮的大汉形象;唐僧则同样是礼佛形象;而白龙马是英俊的“白马王子”形象。之后,宁教授总结,唐僧形象是汉人而孙悟空形象是西夏人,《西游记》融合了各民族的创作及流传的经典故事,少数民族艺术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贡献可见一斑。最后,宁教授进一步强调文字和图像是密不可分的,图像思维和文字思维有异同并相互影响。

宁强教授对图像与文字关系的侃侃而谈让在场的师生们深受启发。在提问环节中,宁教授认真解答了在场的师生们提出的有关图像细节及材料应用等问题,并鼓励大家除了搜集文字资料也要多注意图像材料。

撰稿 | 杨芳芳

编辑 | 秋果香香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