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42讲—李遇春教授: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
霁光讲坛第42讲—李遇春教授: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05-25 11:41:45

2022年5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6年度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2020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遇春教授应研究院邀请,通过腾讯会议举办了题为《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霁光讲坛”第42讲,以腾讯会议(腾讯会议是479573715)的方式进行。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华教授主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图片1_副本.png

讲座伊始,李教授从个人经历谈起,论及讲题《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的由来,并就“新旧古今之争”和“现代中国文学”的概念问题进行阐释。李教授指出:新旧古今之争,古今是纵向维度,中西是横向维度,归结起来同属新旧之争,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处于对立关系。“现代中国文学”出于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的概念与古代中国文学相对,范围涵盖现代与当代文学两部分,现代中国文学兼容新旧文学。对此,李教授指出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方向,即古体文学如何现代化;新体文学如何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

接下来,李教授从语言层面、文体层面和文化层面这三个方面就讲座主题进行阐释。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的语言层面,李教授指出:古今新旧之争就是文言与白话之争,现代汉语的出现确立了新文学的地位,新文学就是用现代汉语来表达现代中国的人的文学。胡适、鲁迅、陈寅恪的文言著作体现了五四学人矛盾的创作态度和价值评判立场;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的文体层面,李教授就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展开翔实的论述,李教授指出:传统旧文体在现今同样有人使用,新文体中也融汇了旧文体。纵观100年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文体方面新旧文体既是对立也是统一的,二者并行不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价值评价;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旧古今之争的文化层面,李教授认为:不论是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还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复杂的文化立场分歧背后体现的是不同作家对中西文化的传统取向态度。

图片2_副本.png

讲座结束前,李教授和在线与会老师、学生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广泛与深入的讨论。讲座最后,李洪华副院长总结了此次讲座,并代表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再次感谢李遇春教授的精彩讲座,给我们在文学史观和现当代文学学习上有很好的启发。


撰稿人:吴珊珊

编辑:李洪华,官仁珍

审核:黄志繁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