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第二届闽浙赣区域史研究工作坊会议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第二届闽浙赣区域史研究工作坊会议 |
作者:lqx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9-09 08:43:31 |
2018年7月21日-25日,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闽浙赣区域史研究工作坊”在南昌大学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美国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41位学者参与了学术研讨。此次闽浙赣区域史研究工作坊会议沿用上一届的模式,分学术研讨会和田野考察两个环节。其中,7月21日-22日举行学术研讨会,7月23日-25日在鄱阳湖地区举行田野考察活动。学术会议共分7场。
21号上午第一场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科大卫教授主持。首先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典地与典租:清代闽南地区的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报告中,曹教授以闽南地区新出典地契与典租契为例,说明典租与典地的最大不同在于出典者仅仅转让土地的收益权,并不转让土地的处置权与使用权。在清代的闽南地区存在一个以典租为主要形式的信贷市场,典契作为信贷票据,可以在市场中流转。所谓“典租”其实就是金融资本向土地市场的渗。随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冯筱才教授进行评论。接着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崔龙浩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上海丝织三厂迁赣背后的沪赣互动与冲突》。在报告中,崔龙浩利用上海市、江西省南昌市档案馆档案资料和沪赣两地田野考察所得资料,梳理了江西丝绸厂(原上海丝织三厂)迁赣前后的历程和两地博弈。两地的利益博弈和文化冲突处处可见,而普通职工之间也在实际利益、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上形成隔阂,并在毛泽东时代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和革命意识形态下更加复杂。随后由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陈明华老师进行评论。然后由江汉关博物馆陈玥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中国城市地权建构的路径选择——以清末武汉为例》。在报告中,陈玥通过对清末汉口城市地权建构的实例分析,发现,借助国家对“官荒”的最高处置权,近代城市地权建构中,国有与私有两种可选路径的博弈。随后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李敏进行评论。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上述报告自由提问。
上午第二场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国信教授主持。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杨学嘉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传统贸易与“新型”合作——以晚清民国时期温州的瓯柑运销为个例》。在报告中,杨学嘉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温州的瓯柑运销的变化,发现,传统的运销模式在国民政府合作运动介入后,其利益集体、资本等要素在发生着悄然的转变。随后由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董思思进行评论。接着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彭依芸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Planting Blue:Indigo Production and Human Migration in Upland Southeast China,1500-1900》。在报告中,彭依芸通过分析明清东南山区靛青生产与人口流动,挑战了认为市场入侵会引起叛乱而且经济作物具有危险性的观点,相反,她认为农民自己扩大了市场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稳定财富资源。随后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贺喜教授进行评论。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上述报告自由提问。
下午第一场会议于14:00正式开始,由中山大学历史系温春来教授主持。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徐梦婷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清催科四法下的串票制度》。在报告中,徐梦婷以“串票”为中心,探讨其与其它催科之法的关系,并考察串票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串票的式样和内容经过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最终成为清代州县赋役征收中最为倚赖的票据。随后由浙江大学历史系吴铮强副教授进行评论。接着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平亮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行业、乡籍与仪式:清代津市万寿宫研究》。在报告中,李平亮分析了清代津市万寿宫的发展变化。随后由浙江大学历史系梁敬明教授进行评论。然后由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博士叶君剑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中国海带养殖的起源、发展与南移》。在报告中,叶君剑通过分析海带养殖的历史,发现,这既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技术承袭与中国的自主探索,又涉及到特殊政治环境下短期的运动式狂热盲目。随后由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胡铁球教授进行评论。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上述报告自由提问。
22号上午第一场会议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黄志繁教授主持。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王磊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从状元到乡贤:乐清王十朋祠祀的嬗替与承续》。在报告中,王磊通过对南宋至清代乐清地方王十朋专祠及其附属教学设施的长时段考察,发现:庙学之外的乡贤祠祀能够突破王朝迭代的时空界限持续存在、发展,乃因享祀其中者多具有某些超越特定时代价值特性。随后由浙江大学历史系杜正贞副教授进行评论。接着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徐伟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清初永康都保制与地权分配研究——以孝义乡四十六都六保、七保丈量类姓文册为例》。在报告中,徐伟通过研究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所藏“孝义乡四十六都六保、七保丈量类姓文册”,发现:其中“拍”字的存在清晰地表现出该地区土地流转的频率,对于研究清初永康县的乡村基层建置以及当时孝义乡的土地分配情况有重要价值。随后由五邑大学黄文保老师进行评论。然后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贺喜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The Cecret Society’s Secret:Self-Legitimation and Its Pereceived Consequences in Chinese Society》。在报告中,贺教授主要分析了三个案例,介绍天地会的秘密。其实天地会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随后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刘永华进行评论。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上述报告自由提问。
上午第二场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主持。首先由南昌航空大学黄伟英副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红色文化构建中的国家与乡村:以塘石为中心的考察》。在报告中,黄伟英副教授对以塘石为中心的考察进行分析,红色文化与当地民众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堪为其他地方红色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弘扬提供一个实践层面的借鉴。随后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董丽琼进行评论。接着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硕士王永曦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战乱•堡寨•财东——一个关中聚落17-19世纪的变迁史》。在报告中,王永曦通过研究关中平原地区的三原县东里堡,发现:东里堡历经明末多次战乱,没有发生过居民的整体性变迁,从而保留了自明末至今较为连续的社会结构,为我们了解明末以降关中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个案。随后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彭依芸进行评论。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上述报告自由提问。
下午第一场会议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张芳霖教授主持。首先由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徐小晴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民间信仰的解释和塑造——以浙江海宁胡令公信仰为例》。在报告中,徐小晴以浙江海宁胡令公信仰为例,发现,此案例中,最重要的还是地方文人以道德为标准,广泛征引来自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文献资料来论证海宁当地神祇,并深刻影响后来的方志编纂者的判断。展示了地方士人对民间信仰的解释和塑造。随后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平亮教授进行评论。接着由中山大学历史系任建敏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招僮防瑶与以“狼”制僮:明中叶桂东北的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在报告中,任建敏通过广西桂林一带僮人与招主、官府、“狼兵”之间的关系,揭示明代广西东北部以“招”为核心形成的“招主—佃丁”社会结构,以及“僮乱”产生的根本原因。随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崔龙浩进行评论。然后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李敏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渔籍登记与地域整合——江西都昌县余氏祭祀“三山太公”的个案》。在报告中,李敏以“三山太公”祭祀为中心,表明文献中的渔户库甲制的实行是明中后期原有户头成为空额和官府失去人口控制之后,建立在既有的定居入籍、资源控制的社会架构之上重新摊派赋役的结果。随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廖艳彬副教授进行评论。然后由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莫德惠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王阳明巡抚南赣事件及王琼关系考论》。在报告中,莫德惠发现王阳明南赣巡抚,是王琼举荐的结果,是其出于设防宁王朱宸濠谋反的重要人事计划,这与两人之间关系密切有关。随后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黄凯凯进行评论。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上述报告自由提问。
下午第二场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平亮教授主持。首先由浙江大学历史系硕士曾晓祺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龙泉司法档案中的青帮土匪案件》。在报告中,曾晓祺主要分析了龙泉司法档案中的青帮土匪案件。随后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游欢孙教授进行评论。接着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董思思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1960年代闽东乡村社会的革命著作与阅读研究》。随后由南昌航空大学黄伟英副教授进行评论。然后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董丽琼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抗日战争时期温州学生民族主义再认知》。在报告中,董丽琼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在抗战中的多元实践,由此深化对学生民族主义某些侧面的认识。随后由温州大学宫凌海进行评论。最后进行圆桌会议,主要由博士生和硕士生发表感想,他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教授们提出的建议很有帮助,将进一步完善学术论文。老师们也鼓励学生认真勤恳做学术。
编辑:秋果香香 撰稿:杨芳芳 照片:秋果香香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