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青年驻防学者——黄文保: 从镇守“新疆”到分防“苗疆”——清前期贵州大定镇的变迁
青年驻防学者——黄文保: 从镇守“新疆”到分防“苗疆”——清前期贵州大定镇的变迁
作者:lqx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6-27 02:43:52

2018620日上午930分,中山大学专门史博士、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2018年第1期青年驻访学者黄文保,在南昌大学人文楼A255进行了题为《从镇守“新疆”到分防“苗疆”——清前期贵州大定镇的变迁》的学术讲座。

黄文保老师先介绍学术背景。学界有关清代西南地区绿营的研究中,涉及“改土归流”地区的绿营时,多侧重于建制沿革的梳理和考辨,而对“改土归流”后绿营的设置与演变的过程、绿营变迁的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则较少专门探讨。而现有研究中,仅对大定镇的设置与裁改作了简略论述,而对大定镇的军事特性和演变过程、原因等问题,则尚未展开探讨。由此黄老师表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地方志、档案等材料,对康、雍年间大定镇由创设到裁改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地方社会变迁和中央王朝西南边疆政策转变等问题。

接着,黄老师指出,驻设于贵州西北部的大定镇,是最早设立在“改土归流”地区的绿营镇级建制之一。自康熙初年设立后,大定镇几经变迁,至雍正初年被裁改为协。“三藩之乱”平定后,贵州绿营经过几番裁减,仅设3镇,这样的规模一直维持至康熙中后期。从空间上看,贵州绿营主要分布于黔滇驿道沿线,最为集中的是东路经过的镇远——贵阳——安顺一线,其次,则是黔西北威宁府一带。在军事力量分布不平衡的格局之下,位于黔西北的大定镇是裁是存,成为康熙中后期贵州绿营调整的重要议题。马三奇与范承勋之议,最后清廷支持范承勋的主张、保留大定镇。这说明,在中央王朝看来,在此时期,包括大定在内的黔西北,政治上虽已进行“改土归流”,被纳入版图,然而地方社会尚未“内地”化,因而,军事上弹压,依然是维持统治稳定性的必要举措。直至康熙末年,中央王朝在贵州的军事部署上,相较于黔东南“苗疆”,黔西北“改土归流”地区依然是战略重心,是布防重点。至清前期,“苗患”问题日益严重,众苗之中,尤以仲苗为“地方大患”,因而,也就成为中央王朝治理“苗患”的重要突破口。“改土归流”已久、统治渐趋稳定的大定,成为中央王朝军事镇戍的优先地区。

最后,黄老师总结,作为清前期最早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立的绿营之一,大定镇的建制变动,与地方社会变迁和中央王朝西南边疆政策转变密切相关。大定镇的裁改,从军事层面反映出了大定地方“改土归流”的成效。大定镇由创设到裁改的历程背后,折射出的是清朝在西南边疆由“改土归流”到“开辟苗疆”的政策转变。

在提问环节中,黄老师认真解答了在场的师生们提出的有关大定镇及“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等问题。

供稿:杨芳芳

摄影:杨芳芳

排版:秋果香香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