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22讲--余新忠教授:现代的金箍:中国卫生防疫的历史与近代性格
霁光讲坛第22讲--余新忠教授:现代的金箍:中国卫生防疫的历史与近代性格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06-17 09:35:00

2020年6月16日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英才教授”兼副院长,国家级人才,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新忠教授应邀在腾讯会议上进行了题为《现代的金箍:中国卫生防疫的历史与近代性格》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霁光讲坛“第22讲。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黄志繁教授主持,国内外相关专业师生近200人通过网络聆听了此次讲座。

图片1_副本.png

讲座开始,余新忠教授以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人“不讲卫生”为切入点,介绍近代中国社会对于卫生概念的引入以及应用,认为卫生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对比下追求现代化的一种认识与追求。随后余教授讲述了史料中关于疫情的相关防疫措施以及成效的记载,并结合《中国防疫简史》一书中表述的“三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是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病的国度,有着战胜各种传染病的传统”这一观点,认为此观点言过其实,并指出古代社会面对疫情更多表现出的是恐慌失措和人口损伤,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防疫措施。其后指出,在明清之际的疫情防治工作中,社会力量对于疫情的参与愈加增多,与明清以前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古代社会疫情防治的情况进行考察,余教授认为其防疫历史呈现出国家难以管控和更多的是利用疫情展现仁政爱民而并非关注民众身体健康的内在治理逻辑。

图片2_副本.png


接下来,余教授以疫情防治的近代性格为着眼点,从卫生防疫的公共性、政治性、国家性、科学技术性和急迫应对性这五个方面对于防疫举措进行了解读与反思。余教授认为,历史上的防疫措施并没有从制度建设上担负起责任,也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疫情救治知识,并提醒我们对于史料中的防疫记载要保持总体性认识,去感悟历史场景中的防疫真相。并结合当下的新冠疫情防治工作进行讲述,从防疫措施的本土化表现出来的权利与观念之间的变化,并围绕“身体健康”这一最终目的指出“政权的现代化、身体的国家化以及环境的卫生化”三大趋势,指出在疫情防治中要多注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

图片3_副本.png

       最后,余教授对于历史时期中疫情防治的成就与教训提出了反思。最后,余教授还热情地在线解答了师生的提问,广大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图片4_副本.png

图文:刘翔运

编辑:上官仁珍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