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21讲--Joseph McDermott(周绍明):徽州地区农村社会的变化:从北宋到明末
霁光讲坛第21讲--Joseph McDermott(周绍明):徽州地区农村社会的变化:从北宋到明末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01-07 09:11:00

2020年1月2日晚19:00,东洋文库荣誉馆长、东京大学东方文化学院外部评审委员会委员、香港高等教育研究评估委员会委员,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Joseph McDermott(周绍明)教授在南昌大学人文楼B230-3进行了题为《徽州地区农村社会的变化:从北宋到明末》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黄志繁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图片1_副本.png

讲座开始,周绍明教授介绍了徽州社会的研究状况,他以祠堂为切入点,透视徽州农村社会的变迁,以求发现那些促进历史转向的微观因素。居徽州学者统计,明清时期徽州大致有6000余所祠堂。自南宋“礼仪革命”和明代“大议礼”以后,祠堂在农村社会逐渐普遍起来,数量增多。祠堂作为宗族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透视地方社会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图片2_副本.png

在对徽州长期的研究中,他发现,一些单姓宗族却有着不同的祠堂,而且数量不少。也就是说,祠堂数量是绝对大于宗族数量的,其原因就是各房各枝建立自己的祠堂,有着不同的谱系和权利架构。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都牵涉到祠堂背后的宗族管理与运作。

图片3_副本.png

在分析完宗族管理的具体情况后,周绍明教授对于宗族事务内部管理逻辑和权利变化进行了分析。那么,祠堂实际上对于农村社会产生了一个什么作用呢?它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周绍明教授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他注意到,要保证宗族的团结和长久发展,经济问题不可忽视的,宗族以祠堂为中心,形成了一套简单的资本管理方式,祠堂很可能在农村社会充当了早期银行的角色。

图片4_副本.png

讲座最后,周绍明教授在场师生的提问做了耐心的回答,讲座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图片5_副本.png

图文:何川 刘翔运

编辑:上官仁珍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