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36讲--王利华教授:《从历史维度认识生态文明》 |
霁光讲坛第36讲--王利华教授:《从历史维度认识生态文明》 |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12-05 05:21:00 |
2021年12月2日晚19:00,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东亚环境史学会(AEAEH)主席王利华教授应邀在腾讯会议上进行了题为《从历史维度认识生态文明》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霁光讲坛”第36讲。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黄志繁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相关专业师生近200人通过网络聆听了此次讲座。
王利华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从人类生存发展历史看生态文明”“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生态文明”“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生态文明”“时代赋予历史学者新的学术使命”四个方面展开。 在“从人类生存发展历史看生态文明”篇章中,王教授首先提出“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今在何方?将欲何往?”的问题,并以“物理世界”→“化学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文明世界”→“虚拟世界”的七个历史维度进展回溯数十亿年的地球历史发展历程。随后,王教授介绍人类与自然在“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互动变迁关系,指出人类从远古走来,如今正处在最危险的关口,而环境危机的本质就是文明与自然两大系统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和质性方面都表现出来,我们要站在历史哲学高度全面反思文明,重新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如何走到了今天?向何处去?王教授指出,人类若想自救,就必须认清并摆正自己在地球生物圈中的角色和地位,明确对大自然的道德责任,自觉匡正错误,主动变革文化,全面更新文明,寻求与自然的和解之道。 在“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生态文明”篇章中,王教授提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我们的族群何以能在这片土地绵延蕃息?中华文明何以5000年不曾中断?我们的家园曾经发生过怎样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的环境历史经验和传统生态智慧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等问题,并从地貌形成、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多方面介绍中国大陆多种地貌形成的原因,指出自然运动表现和结果对中国境内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后,王教授从文明与自然的协同演化角度,上溯数百万年前中国远祖的历史遗存分布,下探夏商周以来的中国文明阶段划分,指出所有历史运动,无不与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陆地海洋、气候地形等自然变化息息相关。王教授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受益于自然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生态代价,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科学化”的当代历史变迁中,中国正面临自古以来最严重的环境资源挑战,并提出数点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忧思,但也强调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过去的发展。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生态文明”篇章中,王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最具历史使命感的伟大政党,在世界上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最高国策和政治纲领。随后,王教授结合了八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战略规划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对当代中国环境保护作了历史回顾,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中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时代赋予历史学者新的学术使命”篇章中,王教授提出“文明是历史的积淀,历史是文明的投影”的观点。随后,王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拥有丰厚的生态文化遗产,即“天地人‘三才’整体统一”的生态系统观;“万物有情,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时禁发,取用有节”的资源利用观;“变废为宝”“相资利用”的循环经济观。王教授强调,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认真总结环境历史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生态思想智慧。
在讲座结束前,王教授还热情地解答了师生的提问,广大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图文:刘翔运 编辑:上官仁珍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