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31讲--谢有顺教授: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 |
霁光讲坛第31讲--谢有顺教授: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 |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6-04 09:51:00 |
2021年6月3日19:00,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国家级人才谢有顺教授应邀在腾讯会议上进行了题为“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霁光讲坛”第31讲。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华教授主持,南昌大学中文系老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校外同仁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谢教授指出: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充满了复杂性,与文学相关的作家作品也存在争议性。纵观古今中外,好的作品往往是模糊的,暧昧的甚至是无解的;另外一方面,不同地域下理解的文学风貌也是不同的,如中国之于西方、北方与南方,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公共的结论,确定的知识去看待文学。 接着谢教授主要从三个角度带领大家去感受文学的这种特殊性,提出文学是中国的,生命的,当代的。
首先,文学是中国的,体现在中国文学能“说”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谢老师通过中国的节日、中国人取名字等这样与生活相关的事件来说明“真正影响、管理与塑造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其实不是宗教而是中国的文学”。此外,文学还给中国人提供了一套解决生存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观展现了中国人对超越性、形而上的精神思考,“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历史”与“土地”两个情节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是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介于‘有限’与‘无限’之间,包括自然、山水、情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超越性的理解,而这些都是通过文学来承载的”。 其次,文学是理解生命的全新方式。文学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生命的学问,文学书写了我们如何舒展,运转,安顿自己的生命的过程。因此,谢教授认为,我们需要用一种活泼,感悟,投入的方式来阐述文学世界,而不能完全把文学变成知识谱系、材料,纯客观的手术刀式的进行解剖。同时,谢老师对当下的大学文学教育提出了反思,认为文学研究要讲究“义理”,文学研究背后要有价值观支撑而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人心的考证要比对材料的考证困难的多”。当然,谢教授也没有忽视材料对文学研究的作用,而是提倡“义理、辞章、考据”三者缺一不可。 最后,文学是一种当代的学问,文学研究要有一种当代意识。谢老师认为学科划分后边界更加明显,“研究的更深了但是贯通的东西少了”,这样文学研究变得不鲜活。因此,谢教授认为做文学研究要多读一些文学以外的书并把所读的书贯通培养一种“当代意识”,这样学问才会有时代的气息,并且无形之中也会激活固有的材料并发现别的见地。 整场讲座是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谢有顺教授在讲授过程中驰骋于书法、绘画、诗歌、宗教等领域,其中也贯通了作家的文学批评观与对当下文学研究的独特思考,让老师同学都受益匪浅。最后谢有顺教授耐心地回答了老师同学们的相关问题,整场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魏佳萍 编辑:上官仁珍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