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霁光讲坛第32讲--韩建业教授: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
霁光讲坛第32讲--韩建业教授: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6-15 02:01:27 |
2021年6月10日晚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应邀在腾讯会议上做了题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霁光讲坛”第32讲。讲座由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邹锦良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相关专业师生通过网络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韩教授回溯了三代至近代“中国”概念的嬗变与更替,对于早期中国的概念,韩教授定义为“早期中国文化圈”、“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以及“早期中国”,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意义上的早期中国”。韩教授还对中西方视角中的“文明”进行辨析,认为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眼中的文明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更强调内在的道德、礼仪、修养,而两千多年前西方人眼中的“civilization”更多的指以“物质文化发达”为代表的外在教养,韩教授认为“文明”不等于国家,“文明起源”也不等同于国家起源。 随后,韩教授以大量考古挖掘实例围绕“早期中国的形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展开讲述,首先论述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区系,主要有以“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双墩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文化区系。随后讲述以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别之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仰韶文化的“庙底沟化”,主要表现为庙底沟类型向甘肃青海、四川北部地区的拓展,并由此揭开“彩陶之路”的开端,而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文化出现趋同的势头。但总览这一时期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其后,韩教授围绕“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介绍在距今5000年左右业已成型的早期中国文明,主要有长江下游的良渚区域文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区域文明、中原地区的陶寺区域文明、北方地区的石峁区域文明以及四川盆地的宝墩区域文明。韩教授认为距今3800年的以二里头-二里冈时代文化为核心的早期中国文明迎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王国文明,并特别强调这一时期的“王”是“王天下”,即具有掌控天下的王国观念。 韩教授在考究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提出古史传说其实在考古发掘中具有一定事实依据,并认为考古学的发展不能离开基本的历史史实。关于“早期中国的文化特征与基因”,韩教授指出早期中国的文化具有“多支一体的文化结构”以及“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进程”的特征,并且认为相对独立的地理格局和广大坚实的二元农业体系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基本观念,锤炼出了有别于世界奇特文明的特质,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讲座的最后,韩建业教授还热情的解答了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广大师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图文:刘翔运 编辑:上官仁珍 |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894 传真:0791-83969894 E-mail:gjgrw@ncu.edu.cn |